簡介徐國

說起徐州,很多人都知道徐州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,是古代九州之一,都知道彭祖、劉邦、項羽以及後來的淮海戰役。若提起徐國,起先知道的人們可就不是太多了。莫說普通百姓,即使我國的各類史書,其中關於徐國的記載,也只是些隻言片語,零枝碎葉而已。據史料記載,夏封若木為徐,以國為姓,至章禹亡於國,計1600餘年、44代國君。編撰於清朝同治年間的《徐州府志》明確記載:「彭城郡,古徐國也。」在許多歷史典籍上,也有「徐州因徐國而得名」的文字。徐國建於大禹治水之後,其鼎盛時期的疆域北至山東費縣一帶,南臨長江北岸,比現在的淮海經濟區還要大。由於徐國在鼎盛時期與當時的西周抗衡,而文字記載又多以正統為史,所以古徐國在歷史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,不僅文字記載不多,研究的人也不多。但是,作為中國歷史上存在1600年的古徐國,理應換回它應有的歷史地位。言及徐國史就不能不論及徐文化。

從徐州市邳州戴莊鄉梁王城遺址出土的24件徐國禮器可以看出:當時的徐國,在文學和科學技術等諸方面,都已經遠遠的領先於西周王朝及其他諸侯各國。徐文化之對於魯文化(主要指儒家學說)、楚文化、吳文化、越文化都曾發生過巨大的影響力。她是獨立於黃河文化、長江文化之間的一支淮河文化的源頭和主要發源地之一;是黃河和長江這南北兩大文化體系的橋樑和過渡。她既受黃河、長江兩大文化體系的而影響和制約,反過來又對南北兩大文化體系施以巨大的影響力。徐文化是一個歷史的客觀存在,曾經十分發達,並對當時和以後的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。

從若木封徐開始建立徐國,到公元前512年,徐國一共續存了1649年,傳承44代國君,為中華古代文明的創建,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,為我國古代文明史,寫下了自己光輝燦爛的一頁,為以徐州為中心的「徐文化圈」留下了無比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。「徐國」是「徐州」的根,「徐國」是「徐州」的「源」。「徐地」、「徐國」、「徐人」、「徐文化圈」,這是我們的驕傲和自豪;是我們徐州同周邊相關地區相互聯繫的、文化的、歷史的血緣臍帶和現實紐帶。是我們徐州的一筆巨大的歷史遺產和寶貴財富。關注徐州的歷史,亦是為了徐州的今天和未來,這是一項功在後代的事業,是有利於培養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的事業,是愛國利民的事業。就區域文化建而言,徐文化研究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。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,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。徐州有悠久的歷史,在我國古代,徐州地區存在過一個文明古國,其疆域,鼎盛時期北抵山東省的臨沂地區、濟寧大部地區,西大河南東部、安徽東部廣大地區南至長江下游及整個蘇北地區,比今天的淮海經濟區還要大的多,它存在了一千年,又湮滅了數千年。今天讓我走進古徐國,輕輕拭去她浮在面上的那層封塵。

(1)夏朝(公元前2070——1600年)

「中華大部落聯盟」的首領「舜帝」「禪位」於大禹。大禹曾向「舜帝」舉薦皋陶作為自己的繼承人。因皋陶早逝,皋陶的兒子伯益協助大禹治水,功勞巨大,「舜帝」便指定伯益為大禹的繼承人,並指定大禹之子啟在伯益手下「為吏」夏啟。大禹死後,伯益作為大禹的祭祀者和「法定繼承人」需守大禹陵墓三年。大禹之子「夏啟與友黨攻益而奪天下」——他殺死了伯益,奪取「中華大部落聯盟」的首領之位,推翻「禪讓」制度,建立起夏王朝。伯益之死,激起東夷部落的眾憤。贏姓各部落如徐氏、郯氏、莒氏、終黎氏、運奄氏、菟裘氏、將梁氏、黃氏、江氏、修漁氏、白冥氏、蜚廉氏、秦氏等氏族聯合伐夏。夏啟為安撫東夷集團,只得封伯益長子大廉為陸國國君(襲贏姓,後為秦氏的始祖)。大費一支向西北遷徙,途經河南溫縣、山西屯留、晉中徐溝,族屬蔓延。封伯益次子若木為徐國國君(後為徐氏始祖),在伯益(大費讀bi)的故有領地——費地(伯益的費國,國都在今山東費縣西北15公里處的上冶鎮古城、畢城。若木五世裔,墳葬郯城北,現存豹公墩),若木建立起徐國第一個「徐國國都」(在山東泗水縣東南漢舒村,)夏啟還封皋陶後裔建立徐國的同姓國——六(讀lu「陸」)國、英國和再許國(均在今安徽六安地區一帶)。在東方起兵的同時,西方有扈氏也起兵攻夏大戰於「甘」。夏啟戰勝有扈氏,建立了強大的國家機器,確立了夏王位的世襲制。夏啟死後傳位與子太康。

(2)商朝(公元前1600——1042年)

東夷集團中的徐夷族,自原始社會起,便開始創造文字——東夷文。(據有關專家考證:東夷文既今日雲南彝族使用的「彝文」)徐族人在古代最初被稱作「徐人」、「徐方」、「人方」、「屍方」等。「徐」起初寫作「余」,從人、從禾。徐人最早發明了「住房」。「余」字的上部的「人」是指「房頂」,「兩橫」表示「梁椽」,「一豎」表示「立柱」,「左右兩點」,表示「兩人背靠立柱,住在『屋內』」。徐字又寫作「塗」或「塗」,表示「住房建在『水邊』或『以土建房』」。後來規範為「徐」字。大費後裔的一支的首領蜚廉參與了商湯滅夏桀的戰爭。蜚廉的兒子惡來後裔居陝西犬丘(今興平縣東南),後來成為「秦氏」的先祖;大費的另一支後裔居山西,後來成為「趙氏」的先祖。商朝後期,徐國築城下邳附近,後遷徙上邳薛城(薛、徐一字轉音),該地為史籍最早的「徐州」名稱。

(3)周

西周克商,徐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移至曲阜以東、泗水上游、費縣之西郯邳以北地區,史籍又稱其為「徐州」。周武王死後,其子成王即位。因周成王年幼,周公旦獨攝國政,大權獨攬,一手遮天。他四處招兵買馬,八方安插親信,極力要架空成王,進而取而代之。周公旦首先將東夷集團內徐國的同姓國奄國(國都在山東曲阜)封給了自己的兒子伯禽做魯侯,改奄國為魯國(都曲阜);又封成王的外祖父太公呂尚(姜子牙)做齊侯;改另一個東夷國蒲菇國(在山東省博興縣)為齊國。徐國第27世國君徐駒王對周公旦在東夷腹地建城立國十分氣惱。再加上東夷與殷商同文同宗,世代修好,他們祖上也曾經組成聯軍共同克夏,推翻了夏桀的腐敗統治,報了夏桀先祖夏啟殺害徐國先祖伯益的百世之仇。徐國、奄國等東夷諸侯國從周成王及「三叔」討伐周公旦未遂,周公旦趁徐國撤軍之機,首先平息了「管叔」、「蔡叔」「虢叔」之亂,接著征伐徐國,又滅了奄國、蒲姑兩國。在西周和齊魯兩國的擠壓下,徐國逐漸將國都轉移至泗水下游的泗洪、泗縣一帶地方。徐國第28世國君徐淹聯合楚軍,沿淮河上游進攻西周南土,周昭王南征途中,客死漢水。徐國第30世國君徐訓被周昭王拜為「東平侯」,徐訓王不受。周昭王拜徐國第31世國君徐綏為「列國侯」,徐綏不受,將王位讓與兒子徐誕。徐誕(史稱偃王)前往西周拜見周穆王,穆王賜名為「伯侯」。徐偃王在陳國,蔡國之間開挖運河,得到一付紅色的弓箭,世人以為是一種「祥瑞之兆」。徐偃王行仁義,去刑爭,徐國王城「地方五百里,陸地而朝者36國」,共戴為王。周、徐相對安定。徐國在今臨淮鎮、泗洪區域內建築「大徐城」。